
陈仁元先生和他的荷花作品
泥土芬芳荷花香
——访蔡甸区博物馆馆长、蔡甸区书画摄影协会副秘书长陈仁元
在夏日的荷塘里,在悠静的水面上,一颗颗晶莹剔透的水珠,撒落在碧绿的荷叶上,令人赏心悦目……这就是2007年蔡甸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荷花颂》摄影大赛中的一等奖获得者、蔡甸区博物馆馆长、蔡甸区书画摄影协会副秘书长陈仁元先生创作的摄影作品《疑是珍珠落玉盘》。
作为一名普通的艺术爱好者,没有很多令人惊羡的荣誉,凭着平凡生活中的踏踏实实,一步一步走上了艺术人生的坦途。在他办公室里,几件朴实的办公用品虽有些简陋,但显得很有条理。在他的办公桌上,第一眼看到的是摆放得整整齐齐的各种文件和他最爱的文房四宝------笔墨纸砚,这就是他的与众不同。
环境熏陶 把他引进艺术大门
陈仁元,于1950年11月出生于蔡甸区奓山街奓山村,毕业于奓山中学。谈起自己的艺术人生时陈仁元先生感慨颇多。在艺术人生中他学走的第一步就是书法,这主要是得益于家庭环境的熏陶。早年,他的叔父陈守尧就写得一手好字,他的哥哥陈仁聪也热爱艺术,建国后至退休一直在青山区文化和商业部门从事美术工作。在他们的感染下,陈仁元从上小学就热爱上了书法和绘画。1967年回乡务农,他在生产队从事民兵政治宣传工作,而“书法美术嗜好”恰恰成为他身上别具特色的闪光点,正是有了这一“闪光点”,在轰轰烈烈的“三线”建设中从连队被抽调到大集民兵营工作。根据他的特长,民兵营安排他负责编排反映民兵火热生活的《战报》。当时的《战报》只能是用腊纸在钢板上手写,所以也叫“钢板书法”。集编、刻于一身的陈仁元成为民兵营里的“多面手”。一曲曲萦绕人心的“民兵曲”,一段段难以忘怀的“民兵情”,一幕幕催人泪下的“民兵事”,通过他的精心编排,受到了民兵群众的赞扬,成了名符其实的、鼓舞民兵士气的宣传工具。正值青春年华的陈仁元,在三个年头的“三线”建设生活中,得到了人生最好的锻炼。1974年,他又被抽调到汉阳县奓山公社广播站工作,广播站又成为了他新的“用武之地”,在这里,他的特长再次得到充分展示。
出色的工作成绩得到公社领导的充分肯定。1975年,公社安排陈仁元从事电影放映和宣传工作。作为电影宣传的辅助工具——幻灯是当时电影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搞好幻灯宣传是一项艰巨而重要的政治任务。为了做好这一工作,陈仁元又承担起了绘制幻灯片的任务,在工作中边学边练,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放映之余,他特地找来一些“小人书”的连环画,用作样本进行临摹,然后仿照连环画风格,在幻灯胶片上勾线作色。后来,在县电影公司宣传股老师们的精心指导下,他的绘画技巧提高很快。掌握技巧后,他开始进行幻灯片创作。1979年,自卫反击战打响,陈仁元根据搜集的素材,撰写了《董成瑞式的英雄--李成文》幻灯脚本,也是在电影公司美术宣传人员的协助下,用一个多月的时间绘制完成了50余幅的幻灯片,放映时间长达25分钟,特技多达十几处。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很多特殊场景是通过“土办法”来实现的,比如运用镜头的切换和特技盒的转动使大炮能伸缩、坦克能行走;把方玻璃盒灌满水放在镜头前,然后向水中扔用红、蓝墨水染过的碳渣,通过幻灯镜头的倒置投放到银幕上,变成近实远虚的“炮火连天”和“浓烟滚滚”,让生龙活虎的画面呈现在观众面前。录制战争影片中战场音响,使幻灯片的战争场景音响效果逼真,录制闹钟走动的“咔咔”声,使李成文当时炸碉堡的气氛十分紧张,扣人心弦。就这样,他把静止的幻灯片变成了银幕上极具动感的画面。整套幻灯片的解说、放映都由陈仁元一人完成。后来这套幻灯片在当地放映了50多场次。在党校放映时奓山电影队被学员们戏称为“八二”电影制片厂。陈仁元绘制幻灯片出了名,消息传开后立即引起县委宣传部门的重视,县电影公司在奓山公社召开了现场会,会上特地请陈仁元介绍了创作经过,受到与会人员的一致好评。
爱迪生对成功者曾做过这样的解释: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陈仁元的成功正是凭着勤奋和汗水,在艺术人生的道路上又迈开了新的步伐。
1984年,陈仁元被抽调到县文化局编纂文化志。在编纂文化志的过程中,有时需要用图片反映一些历史人物,如张执一、吴运铎,以及曾经指挥过侏儒山战斗、曾任某兵种负责人的李人林等一些汉阳籍的和与汉阳历史有关的历史名人要载入文化志,于是,他又开始探索新的艺术领域---摄影。当时县文化局只有一部120的老式相机和一间简陋的暗室,为了工作方便,局里把这部120相机和暗室一起交给了他,这让陈仁元如获至宝,相机和暗室成了他的亲密伙伴。有了相机和暗室,他就白天照晚上洗。从照相到洗相,他一路学习,一路长进,光圈的运用,速度的控制,曝光度的把握等技巧在日积月累中一项项摸索,最终得心应手。
岗位轮职 使他更加“艺术强身”
对陈仁元来说,是事业发展了他艺术,但更多的还是艺术支撑了他的事业。1987年5月,陈仁元被调到知音工艺厂任副厂长。工作中,他既是一名行管者,又是一位工艺设计的参与者。在厂里,他除了给予职工无微不至的关怀外,还经常和职工一起研究产品设计方案。在他看来,对每一件产品不仅在质量上把好关,更重要的是在艺术设计上把好关。工艺品讲的不仅是艺术,更要时刻关注市场动向,关注人们对艺术审美的新要求,而且还要不断的“喜新厌旧”,不断地创新,使知音工艺厂产品逐步适销对路。1989年6月,因市场等因素,产品外销受阻。此时,陈仁元接任了厂长职务。不久海湾战争爆发,受其影响,工艺产品出口更是雪上加霜。陈仁元同厂技术人员根据当时的需要,及时调整了产品结构,改革挖潜、投入新产品生产。由于产品新、工艺精,新品种上市后,工艺厂再度红火起来,顶峰时期产品销售美国、巴西、日本、意大利等28个国家及地区。陈仁元无不感慨地说:小小工艺厂连四海风云。知音工艺厂的兴盛是凭着陈仁元和他的同事们精心打造艺术构思的结果。在此期间,生产的产品先后荣获全国轻工博览会铜奖和三等奖,以及省、市轻工部门的各项大奖。
1997年初,陈仁元被安排到区电影公司任职,负责管理电影发行和放映工作,工作业务再度与艺术结缘。1998年,陈仁元从电影公司被安排到区博物馆任党支部书记,2004年5月兼任区博物馆副馆长,2006年10月担任区博物馆长、文管所所长兼博物馆党支部书记。
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陈仁元的任职岗位先后变换多次,担子一次比一次加重,但不论哪个岗位都与他的艺术爱好相关,从而使他在艺术人生中不断“强身健体”,充满更多的热情和更多的青春活力。工作的繁忙加上“爱好”的充实使陈仁元更加忙碌。从采访中可以看出,他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追求不懈 让他充满更多乐趣
为了实现艺术的更高造诣,工作之余,于1986年,陈仁元报名参加了中国老年大学武汉分校国画函授班学习,从而更系统更全面地学习理论知识。在老年大学,陈仁元接触到更多的资深艺术家,受到了他们的点拨,汲取了更多的艺术营养;1988年在县委党校主办的中专班学习;1990年,陈仁元又报名参加了由武汉教育学院和县委党校合办的劳动人事大专班学习。用他的话说,学习不是为了追求文凭,而是为了提高文化素养和增加知识的积累。
一位真正的艺术爱好者对艺术的热爱总是有着执著的追求,陈仁元正是这样。在完成了中国老年大学国画函授班,县委党校中专班和武汉教育学院大专班的学习后,陈仁元在工作和家务之余抽出更多的时间用来钻研创作艺术。按他的计划,书法每天不少于一次,绘画每周不少于一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充满乐趣的艺术人生中,陈仁元收获了一串串沉甸甸的果实。可他总是十分谦虚地评价自己的作品。其实从他随手翻出的一些艺术作品来看,很多都显示出他的扎实功底常言道,功夫在诗外。正是在这从未间断的学习中,陈仁元练就了艺术的功深灵气。2005年-2007年,他的美术作品多次被入选武汉市美术联展,其它作品在《武汉群文》杂志和《武汉文博》杂志上发表。
在2007年蔡甸区书画摄影协会,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摄影协会联办的《荷花颂》摄影大奖赛中,陈仁元一举夺魁。在谈到创作经过时他淡然一笑,称这些都离不开家人和书画摄影协会同仁的支持、鼓励。他说,在创作这幅作品的过程中,受李白“疑是银河落九天”诗句的启发,从而完成了《疑是珍珠落玉盘》的整个摄影创作过程。在谈到创作体会时,他说,艺术是需要积累的,多实践、多请教、多探讨、多思考是艺术创作必不可少的前提。
泥土芬芳荷花香。探访陈仁元先生的艺术人生,我们仿佛看到了他身上沾满了故乡的泥泞,仿佛闻到了那泥土的芳香。在艺术人生的道路上,陈仁元倾心浇灌的是一株“执着”与“勤奋”的“生命之花”。他用自己的艺术人生证明这株“生命之花”始终绽开在无际的田野里,绽开在芬芳的泥土中……

陈仁元先生和爱好者们交流技艺
(图 刘福华 文 罗静宜 )